Open Nav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供给研究开题报告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供给研究开题报告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量的研究表明,金融体系的稳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把资金导向更高效率的部门。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自由化和全球化不断迈进,新的金融工具也应运而生,从而导致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不断增多并且日趋复杂,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令各国政府猝不及防,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和防范金融风险。2008年,面对那场源自于美国最终席卷全球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多条救市政策和应对措施。然而,从实施效果上来说,这些政策只是在短时期内对本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暂时的挽救作用,长期来看,救市政策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经济结构不合理,呈现出地区间失衡的现象;社会财富被大量转移;通货膨胀加剧,发展中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也间接的造成了本国的政治动乱的爆发。各国政府积极发挥财政以及货币杠杆的作用以应对金融危机,从而出现了政策由公有向私有转变、金融机构自身债务让国家买单、私人债务向公共债务转化的恶性现象。对政府来说,金融危机变成了债务危机,政府必然选择各种增加政府收入、减少政府开支的举措,相应地,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随之减少,居民生活水平必然会受到影响。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中国作为一个双重转型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金融风险及不稳定因素的累计也令人担忧。上世纪末以来不断出现的多次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地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虽然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损失较小,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非常稳定的金融体系,事实拾恰相反,我国政府还需花大力气改进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分析中国金融体系能基本上抵抗历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其一,自我国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之日起,就坚持走渐进式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避免贸然过度幵放给本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影响;其二,近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增速迅猛,繁荣的经济发展局面暂时掩盖了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然而,随着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将逐步凸现,金融体系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例如,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金融违规违法操作、重大案件时有发生;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控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逐渐暴露,金融监管还不能很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不稳定因素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最后集中转移到金融领域。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因而,冷静观察、理智分析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系统研究新形势下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对于当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http://www.doc163.com]
1.1.2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以及因此导致的巨额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引发了学术界对金融风险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我国金融发展相适应,国内学者亦就此展幵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从全球危机预警体系到区域性金融稳定指标的构建,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长,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方面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但从目前来看,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国外研究进展,较少涉及到国内研究现状并进行评价,或者侧重于金融风险研究的某一方面,缺乏基于经验研究的防范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的考察。与防范金融风险要求的日益迫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有哪些特征?如何科学地评估金融风险?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在理论界仍没有系统的回答,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尽管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提出了所谓的金融预警模型,但这些模型从学术观点出发,很少顾及政策含义。各国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也仅仅是一些资料的罗列和堆积,而无系统的分析。
   从国内目前的金融风险研究成果来看,评介性文献较多,原创性文献较少,多为在整体参照西方学者制定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某个层面或视角寻求对中国金融风险状况及防范对策的解析。但是,以欧美工业化国家为背景的西方研究成果完全适用于转型中的中国吗?且不论本轮金融危机几乎颠覆了我们素来尊崇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按照西方新古典学说,中央银行对金融稳定的种种努力都是徒劳的,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在最近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的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实行下调基准利率的放松性货币政策,其出发点是稳定金融体系。在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化于2006年幵始爾升的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目的之一是避免资产价格泡沫化引发金融风险。有意思的是,国外有些研究对中央银行关注资产价格给出了否定性认识,但很显然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社会制度、文化、政治、经济等多要素交织的过程,金融制度与政策明显地独具其特征。因而,如何立足中国实际,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防范金融风险长效机制,无疑是一项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的研究问题。 [资料来源:https://www.doc163.com]
   本论文在剖析本次美国金融危机形势机理及世界金融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势下防范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的构建,系统梳理金融风险研究文献,将对微观经济基础的关注和对周期性等宏观经济因素的重视相结合,廓清金融风险的内涵,力图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系统的防范金融风险模型,可以促进人们加深对有关防范金融风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对现行金融规则的关注和严格执行,并为金融风险的分析提供一个连贯一致的架构。不仅如此,以我国为背景的经验研究,可以丰富以转型经济国家为背景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研究,更可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金融稳定长效机制,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因而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纵观各类研究文献,尽管目前存在大量的有关金融风险的国内外理论研究,但是并没有在理论以及实际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因此,很难通过确切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评价潜在的金融风险。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可能会对世界各国产生怎样的影响,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在面对金融全球一体化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当前关于抵御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研究还不深入。当然,在研究金融开放和金融风险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依存关系,通常情况下,金融行业越开放,那么行业内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从而带给金融体系的冲击力度也就随之增大。当然也有例外,在中国香港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尽管金融行业开放度极高,但是金融风险没有与之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全球金融资本逐渐呈现聚集的现象,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不断加快,资金的投机性也在随之愈演愈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断融合,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这段时期以来国际商品期货期权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日渐明显的波动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资料来源:www.doc163.com]
    当前关于金融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中,多集中在微观层面,而在宏观领域中,研究成果比较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如:进一步从宏观层面讨论脆弱性以及如何衡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有关金融开放水平、加强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跨国金融并购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垄断问题和反垄断问题;在保持内外均衡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利率、外债、外汇储备、汇率以及金融风险的相对数量关系。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论文将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从理论研究入手,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文献整理评述的基础上,梳理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及作用路径,分析金融风险与财政的联结,防范金融风险政策体系的各组成因素,描绘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风险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立足我国转型经济特征,探讨我国在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经济周期下滑压力、国内资产价格膨胀导致的金融部门资产面临的市场风险压力、国内投资不足所导致的流动性再度丰裕的三重压力下,如何通过有效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实施更为灵活的差别化管理手段,以保持金融稳定,提出系统的政策建议。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1.3.2研究方法
文章研究方法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实情,通过进行理论与实践分析,同时还参考西方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合理之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历史发展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在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研究时,必须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根据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在计划经济以及转轨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得到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二,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中国经济始终处在不断变革和转型之中,金融体系也在随之不断变迁,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各自的风险演变和风险积聚特点。分析我国的金融风险,必须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不仅看到在金融体系己经存在的风险问题,而且也要看到解决金融风险的方法对今后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第三,比较研究的方法。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差距,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析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所釆取的措施,总结和汲取其经验教训,探讨金融风险控制的有效对策。第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我们在研究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关系的过程中,首先选择对其关系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又釆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度量和相关度建模后进行量化的实证分析。
1.4研究目标
[资料来源:www.doc163.com]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金融业的发展,并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并且已成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石,金融业作为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进行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风险的研究,以此对金融风险相关理论进行一定的总结和研究,并深入分析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然后对我国存在的主要的金融风险进行概括,最后提出一些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财政措施,并希望这些措施的提出能提高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1.5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可能创新之处
   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客观地说,在微观层面上,关于金融风险及防范政策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宏观层面上,许多领域仍需深入探讨。全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两点:
   第一,本文借鉴世界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在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分析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共生性及联动传导机制。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未来发展入手,对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应对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二,从与财政联结的角度研究金融风险,试图对该问题提出系统全面的学理和经验解释,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协同各方力量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丰富以转型经济国家为背景的防范金融风险研究。 [资料来源:https://www.doc163.com]
1.5.2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本文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第一,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国内外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和溢出效应也更加明显,其传导机制及有效防范措施等,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第二,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联动问题是转轨国家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经济现象,但由于文献资料有限,获取相关的数据比较困难,可能会影响定量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有没有因果联系,金融风险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何种量化关系,金融监管政策如何进行优化等,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澳)克里斯.马腾:《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2](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热点与对策:2008—2009年度财政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4]陈学彬:《金融博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金歌:《2009金融风暴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6]廖君沛:《宏观与开放视角下的金融风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李杨、胡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版权所有:http://DOC163.com]
[8]刘尚希等:《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9]刘锡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
[10]苏明:《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王秋石、丰羽、陈红艳:《全球金融危机:成因、应对、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12]闫坤、王进杰:《公共支出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张通:《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5]巴曙松、王文强:《次级债市场发展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调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6]卞志村、陈义林:《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17]常春凤:《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学家》,2009年第2期
[18]陈坚:《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启示》,[J],《金融经济》,2008年第2期
[19]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来源:http://Doc163.com]
[20]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4期
[21]崔惠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J],《学术交流》,2009年第6期
[22]丁奕民:《外汇管理实施“负向清单”政策取向的若干建议》,[J],《金融纵横》,2010
年第6期

[23]郭田勇,廖力:《金融危机和宏观审慎监管》,[J],《经济研究》,2010年第13期
[24]雷亮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5]李瑞红:《逆周期监管工具、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6]李文涨:《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27]廖国民、刘魏:《银行体制、破产成本与政府担保》,m,《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
[28]刘仁伍:《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新体系》,[J],《中国金融》,2010年第13期
[29]刘尚希:《中国财政风险制度特征:“风险大锅饭”》,[J],《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30]刘儒:《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博弃分析》,[J],《浙江金融》,2008年第4期
[31]刘天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1期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32]刘媛:《金融领域的原则性监管方式》,[J],《法学家》,2010年第3期
 

[资料来源:www.doc163.com]

  • 关于资料
    提供的资料属本站所有,真实可靠,确保下载的内容与网页资料介绍一致.
  • 如何下载
    提供下载链接或发送至您的邮箱,资料可重复发送,若未收到请联系客服.
  • 疑难帮助
    下载后提供一定的帮助,收到资料后若有疑难问题,可联系客服提供帮助.
  • 关于服务
    确保下载的资料和介绍一致,如核实与资料介绍不符,可申请售后.
  • 资料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请勿做其他非法用途,转载必究,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或有损您的利益,请联系本站,经查实我们会立即进行修正!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doc163.com Copyright © 2012-2025 苏ICP备202102985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