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Nav

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研究

一、    开 题 报 告 主 要 内 容
1、选题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对理论文献和对国内外征信市场机制研究妮儿分析和总结。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把理论上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是别人研究过但仍有争论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现有的征信市场机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看法观点还在争论之中,进而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学习思考形成自己的不同看法。
(2)论文类型
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来建构理论,笔者追溯理论发展过程是为了提炼其理论框架,通常会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比较说明各理论之间的优劣,并提出新的理论,属于理论性论文。
2、课题的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关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话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征信活动是伴随着社会信用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信用交易的开展,对于提升市场交易中的诚信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央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防范经济交往中的违约和欺诈行为,在本质上属于信息服务行业,对于约束企业和个人自觉维护信用记录,解决信用交易双方授信方与受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信用风险,特别是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使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规避信用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幵展,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促进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央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Doc163.com]
3、国内外现状分析
(1)国内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关于对征信和征信市场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外已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具体来看国内关于征信市场机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征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华南(2010)对信用体系在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做了系统研究,其认为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要想能够健康地、协调地稳定地发展,信用体系的建立事实上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础设施,有了这个基础设施,市场经济才能获得平稳较快的发展,另外,我们的同时信用体系和征信体系的建立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提升中国经济的活力。宋晓瑞(2010)通过计算我国各省(市、区)的信用总值与人均GDP的平面数据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比较、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认为信用与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从信任、法治角度研究信用、征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征信市场机制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征信市场机制的操作设计角度。姚佳(2011)提出了征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中国征信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的目标,详细论述了征信体系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征信模式的选择问题。
国内外征信机制比较角度。郭长平(2011)考察了国内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体系和企业征信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王家传(2009)详细介绍了美国个人征信系统的演变历程,并对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征信机制的信息供给、数据管理和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结论。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2)国外现状分析
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早,对征信和征信体系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美国学者Margaret(2011)通过对于西方征信的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统计和分析,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总结了西方征信国家的征信体系的发展规律。
英国学者Miller(2010)研究了西欧公共征信机构的运作情况,通过世界范围内数据检验得出征信体系构建良好的国家银行信贷额占GDP的比重大的结论,同时,其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整个欧盟地区获得融资,其原来的征信市场机制存在很多漏洞,因此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征信机构可能失去意义。
日本学者山田一郎(2009)通过研究意大利和欧盟其他国家的征信方面的经验,同时对意大利信用风险的度量、征信公司及其产品、信用评级评分、征信公司的增值服务等进行广泛的研究,认为是一个完整和和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得出公共信贷登记系统也是金融中介机构分析信用风险的有效工具的结论,欧盟公共信贷登记系统是金融监管当局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有效工具。
4、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对我国征信市场机制的现状、研究,系统论述了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的构建,从而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基础,促进经济交易的安全。

[资料来源:www.doc163.com]


(2)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论述了征信市场机制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信用、征信等概念的界定和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接着论述了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过程,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现状,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建设的对策,包括征信市场机制建设总体规划、具体对策和创新对策。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现状。
②征信市场机制建设具体对策。
5、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1)研究方法
为探讨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①理论分析法:本文在对既有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导本文研究,并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深入的征信市场机制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研究,才能为接下来的实验和实践阶段做好准备,进而促进实践阶段的顺利开展。
②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大量收集征信市场机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进而在文献中找到自己研究的相关类似内容,并依此为参照,构建文章的结构。
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和相似点,从而对一些问题进行评判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比较研究法理解为根据一点的标准对两个具有相似性的问题进行对比考察,探求失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手法。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中央银行关于征信市场机制的材料和经验,并中国征信市场机制做比较分析,以找出中国征信市场机制的特点。 [资料来源:https://www.doc163.com]
④跨学科研究法: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整体上分析中国征信市场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实施方案
首先,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理论,本文首先对信用、征信等基本理论进行介绍,从而为接下来讨论征信市场机制做铺垫;其次,本文先是分析征信市场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同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建设的对策。
(3)可行性研究
首先,笔者对征信市场机制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之前,已对我国在这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过大量的关注和研究,笔者征信市场的建立和体系的构建方面有着十分强烈的研究愿望;
其次,笔者平时对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管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爱好,阅读了一定的读物,具备了一定的多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知识的贯通融合是完成本课题的重要保障;
再次,笔者通过市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及官方权威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及期刊论文,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再次,笔者针对征信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并就该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方面的设想;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最后,导师精心的指导是本科顺利进行的重要指导和保障。
6、课题的创新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建设的对策部分,在本部分里,先是提出了征信市场机制建设总体规划,接着分析了征信市场机制建设具体对策,最后提出了中国征信市场制度创新对策,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策体系。
7、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2014年08月01日——2014年09月27日,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教师,请指导教师填写修改意见。
2014年09月28日——2014年12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并提交指导教师,请指导教师填写修改意见。
2015年01月05日——2015年02月15日,撰写论文第二稿并提交指导教师,请指导教师填写修改意见。
2015年02月16日——2015年03月30日,撰写论文第三稿并提交指导教师,请指导教师填写修改意见。
2015年05月01日——2015年06月10日,提交规范的毕业论文并撰写论文答辩申请书。
(2)预期进展
本文预期2014年9月之前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并拟出本文的提纲,送呈指导老师检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2014年第四季度完成初稿,2015年第一季度完成本人第二稿,最终在2015年5月底完成定稿。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3)预期成果
①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探讨,形成本人研究的理论基础;
②体系化的讨论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征信市场机制建设的对策。
8、参考文献
[1] 徐苏江,姬明.  征信立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征信. 2009(04)
[2] 齐爱民.  社会诚信建设与个人权利维护之衡平——论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个人信息保护[J]. 现代法学. 2010 (05)
[3]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课题组,康以同,易彬,王开泉,刘帅,李晔.  中国征信业面临的法律环境与政策建议[J]. 西南金融. 2009 (09)
[4]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课题组,岳改枝.  我国征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10)
[5] 李万业,杨忠.  构建个人征信体系要处理好信息公开与隐私权保护[J]. 中国金融. 2007(22)
[6] 苗虎伟,赵江毅,王军,宋杰晖.  重视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J]. 中国金融. 2010 (23)
[7] 朱罗丰.  我国征信市场发展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 浙江金融. 2009 (12)
[8] 白云.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监管的法律思考[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资料来源:www.doc163.com]


[9] 徐淑芳.  征信体系的法律和监管框架:欧美的经验及其借鉴[J]. 上海金融. 2009(03)
[10] 姚佳.  试析《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J]. 理论月刊. 2009 (09)
[11] 孙建潮.  关于完善我国征信业监管体系的探讨[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9 (04)
[12] 何祥勇.  国外信用评级市场监管经验的借鉴与选择[J]. 华南金融电脑. 2009(04)
[13] 程华南.  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 金融纵横. 2010(02)
[14] 张晓丽.  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征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5] 熊其康.  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的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12)
[16] 农飞龙.  中越边贸结算的征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南方金融. 2011 (12)
[17] 宋晓瑞,卢国虎.  浅探人民银行在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 河北金融. 2010(06)
[18] 张陆莉,李爱泽,权小生.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华北金融. 2011 (11)
[19] 甘新莲,龙建平.  基层人行信贷征信管理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 武汉金融. 2011 (12)

[版权所有:http://DOC163.com]


[20] 宋辑.  金融生态视角下韶关市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研究[D]. 湖南大学 2009
[21] 赵连飞,张秀平.  征信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 华北金融. 2011 (05)
[22] 朱晓磊,姚佳.  国外征信机构运作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 理论月刊. 2011 (12)
[23] 瓮亚娟.  我国征信市场有效监管的模式构建及政策制度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 2011
[24] 郭长平,杜若华.  国外公共征信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 甘肃金融. 2011 (05)
[25] 袁菲.  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中征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东华大学 2011
[26]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课题组,岳改枝.  我国征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10)
[27] 李俊丽,王家传.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的经验及其借鉴[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09)
[28]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企业信用:现状、问题及对策——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 管理世界. 2011 (05)
[29]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编.“征信与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文集[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30] 艾洪德,范南著.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信用问题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31] 王敏.  行政引导、市场主导:信用评级市场建设的策略选择[J]. 金融研究. 2011 (05)
[32] 董彦岭,璩涛.  我国的征信市场:主体、供求及定价原则分析[J]. 济南金融. 2011 (02)
[33] 吴安斌.  诱人的行业 困惑的市场——对襄樊市征信市场的调查与思考[J]. 武汉金融. 2011 (01)
[34]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SIT课题组.  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渐进式方案[J].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3(06)
[35] 孙曰瑶.  品牌经济学的任务、对象和若干基本问题[J]. 宁夏社会科学. 2012(06)
  [版权所有:http://DOC163.com]

  • 关于资料
    提供的资料属本站所有,真实可靠,确保下载的内容与网页资料介绍一致.
  • 如何下载
    提供下载链接或发送至您的邮箱,资料可重复发送,若未收到请联系客服.
  • 疑难帮助
    下载后提供一定的帮助,收到资料后若有疑难问题,可联系客服提供帮助.
  • 关于服务
    确保下载的资料和介绍一致,如核实与资料介绍不符,可申请售后.
  • 资料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请勿做其他非法用途,转载必究,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或有损您的利益,请联系本站,经查实我们会立即进行修正!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doc163.com Copyright © 2012-2024 苏ICP备2021029856号-4